责任,襟怀,技法

推荐人: 来源: 时间: 2021-11-23 22:33 阅读:

诗友鲁晓华赠我一本他的诗集《久别的日子》,读后草记所感,互相切磋诗道。

《久别的日子》选诗122首,编为四辑,首辑是对煤田地质战线的赞歌。读后,想到了当今诗人肩头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。

诗人鲁晓华,既是我国煤田地质大军中的一位成员,又任职于这支大军上层建筑的《中煤地质报》社。这使他在把握煤田地质职工生活、劳作、情怀、理想上,既可高瞻远瞩扫描整体,又可近距离捕捉特写镜头。所以他笔下的煤勘职工,形象真切,情志高尚,特质突出,可敬可佩。

他诗中的《钻工本色》是:“大山般的塑像……/挺举起你那黝黑的臂膀/为人类再托出一个/暖暖的太阳”。把煤田地质钻工,用一座大山雕出了高大形象和火热风范。

他写《钻机班长》:“喝白酒整瓶对嘴吹……晚上睡觉/嫂子命令他洗脚后方可上床/若在钻机上 扯淡/可现在班长一句话也不敢说/嘿嘿一笑/乖乖照办”。把野外一线领班骨干的刚强性格和生活情趣,用疏疏几笔,勾画得活灵活现。

他诗中的《女检验员》,“一忙起来也常加班加点/为了保证煤样的检测质量/三伏天竟在室内支起火炉子/热得汗水流淌……”用“三伏天”和“火炉子”两个意象,道出煤质检验岗位女性角色乐献青春的炽热情肠。画龙点睛,以一抵十,善用笔墨。

他诗中的《煤之断想》,“生命的永恒就是燃烧/梦中的向往就是灼烤”。移情于物,借题发挥,喻示了为煤而战大军的使命、理想、热衷和献身精神。

这些赞人、咏物的诗,局外人不易捕捉,鲁晓华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,为这支大军唱了赞歌,抒了真情,塑了形象,形成了这部诗集题材上的一大特色。

如果说,著名诗人李瑛为军旅诗做出了贡献,那么,鲁晓华也在为煤田地质大军做了诗的努力。所以这类诗的价值,超越了诗文本的自身,他表现了诗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。记得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、中国作协全国代表大会上,号召诗人作家艺术家“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创造,为人民放歌,为人民抒情,为人民呼吁。”这给文学艺术为人民的永恒主题,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。从国家方略、时代使命角度看,鲁晓华的诗,与时俱进、方向正确、责任感强,这是可贵的,也是可贺的。

诗这门学问,最讲胸襟、情怀、境界。境界的高低,决定着诗品位的上乘、中流、下等。所以当今读者读到那些污染心目的低级庸俗淫词滥调,愤言慨之:“下!”

所好的是,诗界的“下”者,毕竟为数寥寥,而当代诗界广大诗人的襟怀情志,既有东风万里,又具阳光热度。2008年汶川地震诗潮,大爱撼动九州,此乃诗坛一大光荣。

我总认为,诗,怎样写,固然需要讲究。但写什么,就更重要。从这个角度来读鲁晓华《久别的日子》,令人高兴。

在他这本诗集里,可以读到《谒遵义会议会址》、《先驱颂》、《西柏坡,历史的诗行》、《怀念白求恩》、《红军山》等,这无疑是为中国革命历程谱写赞歌。还可以读到《题故宫》、《朝觐孔子故里》、《拜杜甫草堂》等。这些诗中,可使青年一代听到历史的回声,获得有益的感悟。

诗集中的《感受西藏》、《登顶华山》、《黄果树瀑布》、《少林寺游感》、《长城颂》等篇章,可使读者从祖国的大山名川中,获得美的享受和视野的扩展,更可从中提炼哲理和二度抒情。我从2005年至2008年,用四年时间寻访了我国十八个朝代的十万里长城。青山如海,长城似龙。我在走访中得知,已有数十位外国首脑,登我长城,不胜感慨。鲁晓华在《长城颂》中写出了很有分量的诗句:“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”。这一句诗,现实中有浪漫,浪漫中有现实,可谓形神兼具。

读鲁晓华的诗,使人想到了一个题材方面的话题:即每位诗人应该关注重大题材,以使自己的作品容天地,纳古今,传千载。毛泽东的《沁园春·雪》,其所以在官场、在文坛、在民间,读与用的频率极高,与题材的大度和境界的高度分不开。

包括诗在内的文学,从形式上看,是一种自然生态;但从内容上看,在任何国家、任何时代,都是由国家导向决定枯荣。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历史时期,无疑要抑制对国对民有负面效应的下流低级作品,而要倡导主旋律,以使文学同我们国家的根本利益和谐发展。鲁晓华的创作,坚持主旋律,力求自己的诗作为国家凝聚力奉献功效,这就构成了《久别的日子》在胸怀情志方面的显著特点。

从哲理上讲,立足点有多高,视野就有多远。所以诗人要远离低级趣味,摆脱小家子气,走出小我圈子,而自觉地关注历史、国家、民族、苍生,注重大题材,敞开大胸怀,力写大境界。所以诗人鲁晓华注重大题材的取向,把握笔墨的重点,这是十分可贵的选择。

政界、民间,舆论、时势,把我们诗人举到真善美前卫军的位置,实在是诗界的一大光荣,同时也是对我们的一个考验。所以诗人应该特别注意关注社会上的是非、曲直、阴阳、利弊,自觉地为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。横眉冷对假恶丑,“怒向刀丛觅小诗”,继承鲁迅精神的诗人已成诗坛主力军。他们从宏观、微观、正面、侧面,揭露、鞭挞、扫除假恶丑垃圾。诗人鲁晓华就是这项斗争中的积极参与者。

在他的诗集中,有正面歌颂真善美的篇章,同时也有鞭挞假恶丑的篇章。我觉得写鞭挞假恶丑的诗,既贵强攻,也贵巧打。他有一首题为《诱惑》的小诗,值得一读。全文抄下:

诱 惑

是一杯有毒的红酒

没有抵抗力的

嘴一沾便醉倒

身不由己的时候

也是心儿猛醒的一刻

但 晚了

鱼一上钩

那根很美的曲线

便倏地绷 直

当今社会上的“诱惑”花样不少,有钱诱,有色诱,有毒诱,有名诱,等等。这种社会现象,伤风败俗,污染道德,触犯法律,破坏安定,成为社会一“瘤”,不可等闲任之。有责任感、有正义感的诗人,会对“诱惑”做出相应反应,鲁晓华就这样做了。

这首诗的思想内涵、社会功效,众人一读便晓,我不赘言,但这首诗的写作技法,却宜多说几句。

从理论上讲,无技巧便是最大的技巧。尤其对“庾信文章老更成”的成熟诗人来讲,不是先想好技巧再去进行写诗,而是在其素养中的水到渠成。但作为赏诗,却须注意技法的所在。鲁晓华写这首小诗,没有向“诱惑”行为人做正面炮轰,而是用春风解冻的方法,呈现“诱惑”的危害程式。因为“诱惑”的实效,是由施“诱”者和“上钩”者双方构成的。如果被诱者心明眼亮,远离那条“很美的曲线”,不上钓钩,那“诱惑”也就变为“○”了,所以拒绝上钩是对诱惑的致命回击。这首小诗,立足破解,重在戒防,所以作者把“诱”与“被诱”两方,客观地摆出来,留下一个空间,让人们在互动的深思中认识和选择。这种角度上的取向,自身就是一种艺术。切入角度选对了,事半功倍,从某种意义上说,角度就是深度。

诗是由春风秋月、千山万水组成的一个艺术世界。我们诗人都是这个世界中的遨游者,同在“云月路八千”中奔走,无须迟疑,不进则退。鲁晓华在诗集的第三辑《人生·旅途·社会》中,有一段题记,“脚下的路哟/有坎坷有泥泞/但也能走出一道美丽的风景/如何在生命旅途上踏碎荆棘取得真经/还需要我们每个人认真思索付出行动”。这是题记,也是诗章,更是向诗友们的呼唤。

赞助推荐

#第三方统计代码(模版变量)